俄罗斯专享会294(中国游)官方网站

甘肃能源化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LOGO

新闻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信息 > 行业动态

70年能源工业 逐梦再出发

时间:2019-09-23来源:中国电力报作者:点击数:

时光,是开拓者前行的刻度,是奋斗者筑梦的见证。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能源工业滚石上山、闯关夺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基础保障。

一组组跃动的数字,在70年的浩荡长空中,标注出中国能源发展巨变的历史坐标。

从0.0012亿吨到1.9亿吨,全国原油产量实现1574.9倍的腾飞,激扬出石油工业“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

从94.4%到59%,全国煤炭消费占比由高位运行到陡然下降,彰显出传统富煤大国能源绿色转型的坚定信念。

从7亿千瓦时到2万亿千瓦时,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与日俱增,喷涌出中国能源创新发展的澎湃动力。

从0到12.9万公里、从77千伏到1000千伏,经天纬地的能源管网造血通脉,镌刻出能源电力人砥砺前行的无上荣光。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能源发展新趋势、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我国能源领域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凝聚起新时代逐梦再出发的希冀与力量,开创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多轮驱动 供给质量不断提升

将时光的指针拨回至70年前,我国年人均生活用电量不到1千瓦时。这意味着,供每个人使用一年的平均电量,仅能让一盏40瓦的灯泡点亮不到25小时。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多数城乡居民基本依靠薪柴和煤炭做饭取暖。

70年后的今天,我国广东、江苏和山东三省的全社会用电量均已突破6000亿千瓦时,年人均生活用电量超过5000千瓦时。

翻开新中国能源发展的奋斗史,一个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开拓场景跃然眼前。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能源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生产供应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能源供给结构持续优化,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昔日“一穷二白”的能源工业弱国,如今已蜕变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

——煤炭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由1949年的0.32亿吨提高到2018年的36.8亿吨,70年累计生产煤炭846亿吨;神东、黄陇、宁东、新疆等14个大型煤炭基地年产量占全国煤炭产量的95%,发挥了煤炭供应的支撑作用。

——原油年产量从新中国成立前的12万多吨提升至1.9亿吨,增长1574.9倍,成为全球第五大产油国。天然气年产量近1600亿立方米,初步形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油气管网。

——2018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19.0亿千瓦,年发电量71118亿千瓦时,分别为1949年的1027倍和1652.9倍。2004年以来,我国发电装机平均每年增加近1亿千瓦,增速之快在世界电力建设史上绝无仅有。

读懂新时代能源发展的奋斗史,一幅幅保障完备、务求实效的民生图景彰显初心。

年人均生活用电量约695千瓦时,居民天然气消费量从1980年的2亿立方米增加到目前的380亿立方米,液化石油气消费量从43万吨增加到2955万吨,居民生活汽油消费量占全国汽油消费量的比重从0.7%增加到目前的25%,居民生活已经成为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着力推动能源共享发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点问题,集中力量做好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加快推进,居民用能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光伏扶贫工程积极推进,能源普遍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能源发展成果更好惠及社会民生。

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擘画指引下,新时代我国能源产业正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能源高质量发展之路。

绿色转型 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13个五年规划,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路径清晰可见。

新中国成立初期,能源工业基础薄弱,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90%以上。在1953年的“一五”规划中,五年内建设的92个电站中有76个火力发电站。为了节约发电用煤,规划明确鼓励大力使用劣质煤发电。“十三五”规划则明确,取消和推迟煤电建设项目,控制煤电装机规模。

煤电发展规划的历史变迁,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的一个侧影。进入新时代,能源工业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着“动力与血脉”,更肩负着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性工程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的同时,我国将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发展方向,持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

▲传统能源利用方式加速转型。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煤电体系,煤电超低排放机组超过8亿千瓦,排放标准世界领先;成品油质量升级扩围提速,自1999年至今,先后完成了从无铅汽柴油到国六标准车用汽柴油质量的全面升级;统筹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工作,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50.7%。

▲着力壮大清洁能源产业。1953年,煤炭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94.4%。这一比重在改革开放后近30年的时间里,基本在70%以上,同期的天然气占比在3%左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显著优化:煤炭消费比重下降至59%,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14.3%,天然气消费比重达到7.8%。

▲坚定落实节能优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速保持在2.4%左右,粗放用能方式得以有效遏制。作为约束性指标,单位GDP能耗指标连续被纳入我国“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近5年来,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20.3%,以显著降低的能源消耗强度支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开放创新 动能转换提速推进

能源发展的不竭动力来自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不仅深刻改变着中国能源发展的路径与面貌,更在新一轮能源发展格局与技术变革大势中,令中国坚定自信地走向世界能源舞台更中央。

——能源科技水平大幅提高,科技创新体系日臻完善。

我国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能源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装备国产化和成果产业化成绩斐然,推动能源发展的科技动力加快转换。

千万吨煤炭综采、智能无人采煤工作面、三次采油和复杂区块油气开发、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特高压输电等技术装备保持世界领先水平。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等项目核心装备实现国产化,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单机百万千瓦水轮机组等装备实现自主研发制造。新建三代核电机组综合国产化率达到85%,“华龙一号”、四代安全特征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开工建设。深水油气钻探、页岩气开采均取得突破,大规模储能、石墨烯材料等关键技术加速孕育突破,能源发展进入创新驱动的新阶段。

——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能源市场化取得实质进展。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市场化改革,逐步还原能源商品属性,统一竞争有序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体制机制创新正在打通能源发展的快车道。

电力行业持续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先后实现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离等标志性改革任务,开展了电力中长期交易、辅助服务交易、现货交易、发电权交易、跨省区富余可再生能源交易等市场化交易试点。2018年我国市场化交易电量2.1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0.2%。

我国油气管道运行机制改革正在加快推进,国家油气管网公司组建提速,管网分离已经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油气勘探开发管理体制改革也在积极推动,一批上游改革试点项目即将陆续落地,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勘探开发体系正在加快构建。

——国际合作不断深入,国际能源话语权影响力显著提升。

在海外勘探开发油气区块,海外权益油产量相当于四个大庆油田,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的油气工程服务走出国门;在巴西、希腊、菲律宾、葡萄牙、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开展电网投资、建设和运营,国家电网公司的海外业务全面赢利;在非洲、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兴建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民生水电项目,三峡集团引领中国水电的产能、装备、技术和标准“走出去”……

我国能源行业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单纯“引进来”,发展到今天的“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能源电力企业扬帆出海“走出去”的道路愈发畅通,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成效更加显著。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能源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延伸,为稳定国际能源市场和推动全球能源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砥砺奋进,筑梦前行。70年的辉煌,靠奋斗得来。新时代的目标,靠奋斗实现。

应对挑战、抵御风险、克服阻力、解决矛盾,我国能源发展正迎着曙光向新时代坚定迈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