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省煤炭工业高级技工学校始终坚持德技并修根本任务,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突出党建引领、深化产教融合、重视身心双修、强化美育实践、拓展劳动教育、聚焦充分就业、扩大校企合作、优化师资队伍,并以大思政、专业群、全健康、企文化、敬业型、稳招生、促就业、双师型“八个品牌”推动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甘肃省工匠学院”,2024年10月,获甘肃省“园丁奖”先进集体称号。
突出党建引领 坚持立德树人
着力打造大思政品牌
学校认真学习贯彻席大大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和宣传思想工作重要论述,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技工教育,积极构建“大思政”体系,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道德情操,提升职业素养。构建思政教育实践五大基地。打造以“长征精神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延安精神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九谷杂粮农耕文化教育基地”“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基地”“职业素养素质拓展训练基地”为核心的五个思政教育实践综合体,推动革命优良传统、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常态化。构建大纵深全覆盖大思政体系。构建周一升国旗教育,周二、三、四法制教育,周五法治案例教育“135”法制教育体系;推行早操前、早自习前、晚自习前“两早一晚”经典诵读、习语朗读;在重要时间节点、重大节庆日制作以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工匠精神为内容的短视频,向全体师生家长推送。2023年以来,累计传播10万余条宣传信息,形成大纵深全覆盖的思政宣传机制。突出党建带团建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及时向广大团员青年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事政治,坚持支部书记每月开展一次团课教育,政工部门每月指导一次学生会建设,学校部室负责人每月讲一次主题班会,利用重要纪念日、重要时间节点、节假日开展文化活动,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实时跟进的思政教育机制,树牢学生理想信念。弘扬“三种精神”培育高尚职业理想。定期开展劳模工匠大师进校园活动,开展事迹宣讲,专题讲座,通过全国劳模、劳动模范、工匠大师榜样引领,教育引导学子树立学习榜样,加深对“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认知,促进“三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深化产教融合 注重学用结合
着力打造专业群品牌
对标企业发展规划,把产业发展和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高度融合,调整专业设置,构建具有煤炭行业特色的专业群,推动学校教育与企业互融互促。围绕企业技术革新开展教研活动。把企业技术革新作为学校教研活动重要内容,每学期组织骨干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成果,并应用到教学改革中,促进教师自身知识技能更新,保证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同步发展。围绕企业产业布局确定专业建设。把企业产业布局作为学校专业建设目标,实施以做强“煤”字号专业,做精新型专业,做优前沿专业的发展布局,着力打造煤炭、电力化工、机械机电、人工智能四大专业群,学校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应用两个专业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工学一体化重点建设专业。围绕岗位技能发展确定课程内容。把企业岗位需求作为课程改革重要内容,促进课程与岗位需求有效衔接,加强与企业高技术人才合作,共同开发企本教材,把企业岗位生产融入到教学课程中,推动教学与学生技能培养、企业需求无缝衔接,极大提高毕业生岗位适用性,增强毕业生就业质量。围绕学校长期发展规划把脉问诊。抢抓技工教育改革发展机遇,融入全国技工教育前沿,广泛参加全国性活动,对标一流,主动变革,努力建设优质专业群,提升学校教学硬实力。发挥人社部教指委能源与冶金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功能,邀请专家学者针对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把脉问诊,提供前瞻性意见和指导。围绕社会需求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在开展党团培训、安全培训、新员工培训、技能等级培训等基础上,抓住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职业群体,累计开展各类培训21000人次,年培训达7000余人次,技能鉴定中级工687人、高级工491人、技师103人、高级技师111人,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了大量中高级技能人才。
着力打造全健康品牌
学校以学生身心健康为突破点,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育阳光心理,护航健康成长。通过每季度心理健康讲座及日常主题班会等形式,定期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辅导,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激发大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自己”的健康情感,营造乐观进取、充满“爱”的校园氛围。开展拓展训练,提高团队合力。常态化为学生搭建一座挑战自我、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将团队精神与责任意识运用到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中,通过破冰行动、协同合作游戏及自我展现等环节,增进成员间的信任感、责任感,促进了互相团结。创新形式载体,激发校园活力。抓实学校体育建设,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规范日常“两操”训练,丰富体育课内容,保障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每年开展一次春季球类运动会和秋季田径运动会,以体促智,以体促能,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每年举办五四文艺汇演、元旦文艺演出及毕业生晚会等展演,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展现了新时代青年良好精神面貌。
强化美育实践 突出校园特色
着力打造企文化品牌
学校突出文化立校,以打造“政治文化、革命文化、传统文化、职业文化、绿色文化、班级文化、生活文化、文艺文化”等8个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营造出校企衔接育人的文化氛围。打造校园政治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党建长廊、廉洁文化园,加大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教育,构建起资政育人的校园政治文化。打造校园革命文化。建设长征精神红色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国防教育基地、役前训练基地,开展军事训练、红色文化宣贯,构建红色基因传承的校园革命文化。打造校园传统文化。开展传统经典诵读、书法绘画课堂、道德讲堂,传统文化讲座、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构建起以文化人校园传统文化。打造校园职业文化。建设甘肃省工匠学院、劳模创新工作室、工匠大师工作室、团员青年创新工作室,开展冠名班企业文化宣贯,陶冶学生职业理想,构建爱岗敬业校园职业文化。打造校园绿色文化。建设以“工会林、劳模林、工匠林”为核心的绿色环保实践教育基地,实施校园绿化美化工程,新增校园绿化面积40余亩,种植各类树木2800余棵,构建常青常绿的校园绿色文化。打造学校班级文化。定期举行校园技术技能、文艺体育竞赛、汇演展演,着力涵养学生文艺特长和文化素养,为每个班级(专业)量身定制班级文化墙,展示学生学业成果,构建丰富有益的班级文化。打造校园生活文化。争取专项资金1747万余元,促进多功能报告厅、智慧教室、中国梦主题花园、劳动实践基地、网络教学平台、安全监控、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建设和学生宿舍、教学楼、办公楼、培训楼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打造校园文艺文化。围绕德育类、科技类、艺术类、体育运动类等开设40余个兴趣小组,加大文艺体育科技等特长培养,积极参与校企活动,展示技能水平。
拓展劳动教育 弘扬奉献精神
着力打造敬业型品牌
学校不断深化劳动精神实践教育,把基本生活技能融入到学生职业技能教育中,培育学生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常态化开设劳动实践课,培育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实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以一育带动全育的融合创新机制,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养成,培育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高的技校学生,让学生学会劳动、体会劳动、享受劳动。评选“最美劳动者”,培育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每年评选一批“最美劳动者”,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影响和带动广大学生根植劳模精神,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氛围。推进“工学结合”,培育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定期组织学生到就业订单企业参加短期在岗实习见习,提前熟悉企业岗位生产实际,把所学所获与企业岗位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加强职业认同。
着力打造稳招生品牌
学校锁定社会待就业人群,关注就业需求,拓展招生对象范围,改革教育模式,创建招生品牌,生源规模和数量稳定增长。灵活人才培养机制,满足就业需求。坚持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同步发展,实施一人一策、送学到企、岗位学和脱产学、工学结合的多样培训模式,2023年首次开展非全日制招生,注册人数规模达到1463人,非全日制招生品牌初步形成。扩展招生对象范围,扩大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展招生对象学历,从初中毕业生扩展到初中、高中、大专三个层次,为广大毕业待就业青年提供知识转型、能力转型的优质技工教育。学校在校生整体注册人数连续三年翻番增长,在2021年招生78人基础上,2023年突破2500人,增长30倍,实现招生规模高质量发展。精准对接需求,提高服务就业水平。在省内12个地州市开启“人力资源”招生模式,打开全省招生通道;紧盯未就业青年、待就业大学生、零就业家庭青年,争取就业合作订单,打通服务就业通道,搭建“政府-学校-企业”直通车,区域外就读人数增长6倍;2023年,同企业签署订单开展培养合作,招收大学毕业待就业青年200余人。改革学校机制,助力提升技术技能。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实训课程改革,推行“精一会二懂三”育人机制,要求学生到毕业掌握一门主修专业技术,学会两项操作技能,懂得三种实用技术,培养一专多能,应用性广的综合技术人才。
着力打造促就业品牌
学校准确把握就业工作定位,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创建优质就业品牌。校企人才共育。突出企业人才需求,实施“订单班”“冠名班”培养机制,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学业评价等方面与企业深度合作,把为企业培养合格技术技能型人才落实到教育教学中。深度服务企业。发挥办学优势,主动对接企业,为企业在岗职工提供各类技术技能培训。年培训量达7000余人次,2024年学校办学收入较2021年增长18倍,有力促进了学校高质量发展。汇聚发展合力。汇聚政企行校四方资源,共同助力技工教育发展,学校就业得到了各级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形成了职教政策、重大项目、技能培训、岗位就业等方面协同发力、深度合作的常态机制。主动访岗拓岗。主动对接优质企业,拓展校企合作伙伴企业规模和数量,为学生提供稳定优质就业资源。目前,学校与23家省内外国有企业保持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签订“靖煤班”“三毛班”等多个订单班,实现毕业生国企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7%,优质就业品牌基本形成。
着力打造双师型品牌
学校遵循“优化结构、彰显特色、注重师德、提升水平”原则,逐步建立了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技能优秀,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在企业行业聘请以各专业高级工程师为主体的专家团队30人、以高级技师为主的技能大师团队30人,学校具有高级职称师资队伍26人、中级职称20人;高级技师5人、技师10人;劳模带头人1人,“双师型”教师24人,占职工总数33%,获得工学一体化教学三级证书8人,专兼职队伍能力不断提升。着力构建多元化师资力量。近年来,学校获得省级“园丁奖”1人次,省级“优秀班主任”1人次,省级“优秀指导教师”5人次,在省市级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技能竞赛中获奖40余人次,并设有顾问专家团队博士6人、知名高级讲师8人、知名社会人士17人、工匠技师30余人,多元化师资力量得到加强。积极培育弘扬工匠精神。发挥学校博士工作站、劳模工作室、大师工作室、青年工匠工作室的引领作用,聘请大师工匠指导学生技能训练,学校累计获得世界赛奖项2个,国家级奖项75个,省级奖项111个。目前,学校已累计为行业企业培养技术人才14000余人,许多已成长为行业企业骨干、技术带头人和企业管理人才。